火炉山森林公园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北部的五山地区,长约三公里,面积600公顷,主峰白架顶,海拨321.8米的最高点可看到广州的地标广州塔。因状似从天空俯视其形状象葫芦,原名为葫芦山,因其山上泥土多为红泥土,空中看上去为火红色,所以称火葫芦,又简称“火炉”,因此又名火炉山。 火炉山龙眼洞,清朝末年农历四月初八清早,看牛仔三五成群赶牛到山窝里放牧。孩子们放下牛便去砍柴、挖药、摘野果,按照往常习惯,到下午3时左右,吃饱的牛群会自己下山,但那天到了下午4时多,还未见有一头牛下山,孩子们便上山查看究竟。结果发现,牛群都围在一起,与相隔不到三丈远的一头饿虎对峙。大黄牛牯为保护小牛,奋力搏斗,几个回合竟逼得老虎连连后退,最后老虎被顶在山崖上,动弹不得而死,而牛牯也伤重力竭而亡。后来,父老乡亲把牛牯安葬在山上,并尊其为佛,每年农历四月初八,各社都会派人上山祭祀,为牛佛添土,祈求全村耕牛平安健壮。此风俗直到建国后才消失。
火炉山一带还流传着有猛虎出没的传说。清末民初,柯木塱村民发现火炉山东麓有老虎下山到背坪老屋咬死猪牛等牲畜。村中青年杨观宝兄弟4人召集部分村民,手执刀斧锄头棍棒,上山搜索。众人行至一山谷时,果真发现一只黑白相间、百余斤重的老虎,杨观宝见状立即举刀冲向石洞,却不料被老虎从身后咬住腰间的刀鞘,众人以为杨观宝已落虎口,便纷纷各自逃生,只有杨观宝兄弟不顾一切扑向老虎,终将其制服。杨观宝打虎一事轰动全村及四邻,还总结出“打虎要靠亲兄弟”的谚语。
水渊源 相传古时的火炉山是太上老君炼丹时掉下的一个石锅而形成的,当时常年熊熊大火,四面寸草不生,方圆几公里都没有人烟。南海观世音菩萨经过此地时,深感人间疾苦,便上奏玉皇大帝要求点化火炉山为一方森林,以造福人类。玉帝便命四海龙王合力翻动五湖四海的水,顷时惊涛巨浪,电闪雷鸣,风雨大作,七七四十九天之后,火炉山的大火才被熄灭,而过量的水慢慢渗透到火炉山下100多米深的云母花岗岩里,历经几千年地质演变,成了如今火炉山至帽峰山区域广东省最大的矿泉水带。因得美水滋润,山上树木常年葱郁,山下矿泉甘冽清纯。
1972年4月4日,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陪同马耳他总理视察火炉山下的岑村大队。周总理与外宾一行参观了岑村大队小学、沙河粉厂、卫生站、花果山、水田、鱼塘等地,然后语重心长地说:“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,现在建成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,这个地方将来一定会建设得更好、更美。” 火炉山南门有周总理视察岑村纪念林,并立石题字。 |